江苏作家网讯 5月12日,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即将开启。11日,组委会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首届扬子江作家周是江苏又一项重要的文学活动,举办的目的和宗旨是什么?
举办扬子江作家周的目的和宗旨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充分运用江苏卓越的经济人文优势和显着的文学成就,运用南京古都名城的魅力,搭建中外文学互动、文化互融、文明互鉴的新型平台,打造高品位的文学名片、文化名片。
二是以文学创造梦想为主旨,聚集中外作家,通过对话、探讨、切磋,共同塑造文学新高度,奉献精神新产品。
三是以文学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主导,通过着名作家与广大读者的见面交流、作品鉴赏,让文学更好地走近大众、走进生活,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明品质,推动书香江苏建设。同时,通过出版机构与国内外作家的版权洽谈,促进优秀文学作品与国内外传播载体对接。
举办作家周这样大型的文学活动,对于推动江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发展会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一是扬子江作家周在国内属于开创性的大型文学活动。我们邀请了近50位国外以及全国的着名作家、诗人、学者、评论家齐聚南京,这将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活动,对于提升中国、江苏、南京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扬子江作家周期间精心安排了20场论坛、讲座、朗读、对谈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通过这样的交流和碰撞,既可以让来自国外的作家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江苏文学、中国文学,从而推动江苏文学和中国文学“走出去”,走得更远;同时,借此机会也可以透过更为广阔、更具差异性的视角审视江苏文学、中国文学,给予江苏文学和中国文学以新的启发和思考。
三是通过扬子江作家周的平台,广大中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可以近距离接触国内外文学名家,近百名中青年作家直接参与相关活动,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创作经验,开拓他们的创作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学储备,更新他们的创作观念,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对中青年作家的成长大有裨益。
江苏是中国文学的重镇,“文学苏军”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劲旅,当前文学苏军的创作态势如何?
一是老中青三代作家辛勤耕耘。江苏文学队伍齐整,创作势头强劲。近几年,在鲁迅文学奖中,叶弥的《香炉山》和鲁枢元的《陶渊明的幽灵》分获短篇小说奖和文学理论评论奖,从而使我省连续四届在这一全国性奖项中获奖;在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我省4项作品入选获奖名单,成绩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黄蓓佳的《余宝的世界》双双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5年,苏童以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继上届毕飞宇以《推拿》获奖后,我省作家再获殊荣。2016年以来,黄蓓佳的《童眸》、赵本夫的《天漏邑》、范小青的《桂香街》、毕飞宇的《小说课》、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张新科的《苍茫大地》、徐风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等出版后引起新的广泛关注,其中《人民的名义》改编成电视剧后,一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除了文学领军人物以外,一批80后、90后的拔尖人才和文学新秀成长起来,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绩,出版作品入选各类文学排行榜,受到好评。
二是各门类文学创作齐头并进。江苏各门类文学全面发展,文学生态健康均衡。据统计,2016年省作协会员出版长篇小说91部、小说集35部、诗歌集34部、散文集135部、纪实文学56部、儿童文学70部、编译作品5部、理论评论集26部;在各类文学期刊发表中篇小说49篇、短篇小说358篇、儿童文学264篇、散文2083篇、诗歌1234首、纪实文学作品47篇、理论评论文章319篇;在各大文学网站连载网络文学作品、影视剧本54部;有32部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出版或发表,62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动漫或游戏。同时,各类文学作品都不缺乏精品力作,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作倾向。
三是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交相辉映。江苏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实力雄厚,比翼齐飞。近年各类文学大奖中,江苏的评论作品也屡屡得奖。目前,江苏文学评论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重在场感,对重要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能及时发声,主动提出批评;二是重本土化,密切关注江苏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促进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三是重学术性,在对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的同时,也致力于文学制度的研究;不仅注重对江苏文学的历史性、积累性研究,对江苏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究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去年编辑出版的《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就是江苏评论家对16 位有突出文学成就和影响的江苏作家的研究成果,受到文学研究界的广泛赞誉。
作家周充满文化创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碰撞性。作家周期间,省内作家与省外作家,国内作家与国外作家、作家和批评家围绕文学这一共同母体交流对谈。他们对于彼此的印象和了解如何?他们关于文学的看法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异?文学怎样拉近江苏与世界的距离?他们在交流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是本届作家周的看点,也是创新和精彩之处。
二是现实性。本届作家周安排了几场主题性的论坛活动。论坛主题不仅围绕文学、聚焦文学,还发散拓展、多面延伸,主动贴近现实、面向未来,探讨文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坐标和意义。如13日的“现实与梦想”主题论坛和“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抉择”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14日的“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等。
三是互动性。作家周期间,广大读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文学大家,感受大家风采。活动形式除了讲座、对话外,还采用了最近流行的朗读形式。希望在这样的互动中,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让大家感受到阅读之美,文学之美。
四是创意性。本次活动邀请30位获得“鲁迅版画奖”的国内一线知名版画艺术家创作受邀作家作品相关的藏书票,既有创意,也有纪念价值。
本次活动邀请了国内外几十位着名作家,请问安排了哪些精彩的文学活动?
本届作家周大师云集,星光灿烂,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历届文学活动中都是罕见的、鲜有的。我们一共邀请了26位国内外着名作家,包括勒克莱齐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菲尔•克莱、珍妮特•温特森、尤里•波利亚科夫等4位国外作家,方方、叶弥、毕飞宇、刘醒龙、迟子建、余华、苏伟贞(中国台湾)、阿来、陈应松、张炜、李洱、苏童、范小青、欧阳江河、周梅森、赵本夫、格非、韩少功、鲁敏、舒婷、储福金、雷平阳等22位中国着名作家。他们都是曾在或者正在文学史上刻下名字的人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他们,共赴这场文坛盛会。
除了名家荟萃,本届作家周的活动安排也是精彩纷呈,看点十足,我们精心为读者打造了一片美丽的文学星空。浩瀚的天幕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颗光芒璀璨的行星——“现实与梦想”主题论坛、“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这三场论坛汇聚了国内外最优秀的作家,共同把目光投向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这些核心问题,这种探讨和对话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穿插在三场主题论坛之间还有17场讲座交流,十余位作家依据各自特长兴趣,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展开一场场主题授课、作品朗诵、悦读演讲,可以说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连串的文学活动仿佛一颗颗闪烁的繁星,共同点亮了浩瀚的宇宙苍穹。
从活动安排来看,看到有数场为作家个人安排的活动,除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还有更多是在大学校园与大学生的互动,这样的安排,主办方的考虑是什么?
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潜在的文学创作力量。扬子江作家周走进校园,一方面是因为南京有优秀的高校资源,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很高,具有与作家对话和交流的能力。这次邀请的作家在大学生中都有很高的影响力,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同时,作家本人也希望听到来自青年的声音,这是促成很多交流对话在高校举办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发挥文学的力量,沁染熏陶更多的青年读者,引导他们走进文学、热爱文学。青年是文学事业的生力军,是文学繁荣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省作协一直把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多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采取了一系列发现、引导和培养青年作家的举措,比如出台扶持政策、优化签约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开展读书培训等,为青年作家的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我们希望借举办扬子江作家周,也能在江苏大学生群体中播撒下文学的种子,发掘和培养更多青年创作人才。
在此次作家周之后,利用已经搭建的文学平台,有没有一些后续措施来推动作家周成果的延展和扩大?
本届扬子江作家周制作的主题宣传片,将持续在知名传统及网络媒体播放。在举办期间我们也会全程跟踪拍摄记录每个作家的活动,选择重点场次进行网络直播。同时,利用媒体推广,在电视台做一档国内外知名作家的访谈节目。此外,我们也采取了丰富的措施,延展和扩大本届作家周的成果。一是与参加本届作家周的作家本人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在杂志约稿和文学活动上积极展开合作。二是以扬子江作家周为契机,密切与国外作家和文学团体的合作,推动更多江苏作家走向世界。比如我们准备每年向翻译机构推荐20部以上优秀的江苏作家作品。三是重视对扬子江作家周的成果进行延展推介,将扬子江作家周作为一项品牌活动延续下去,使其成为高品位的文学名片、文化名片。扬子江作家周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件文坛盛事,我们期待更多作家、更多读者、更多社会团体参与其中,共同感受文学的魅力。
此次作家周的作家邀请既有中国知名作家也有国外知名作家,活动安排也有中国作家与国外作家的对谈环节。能否谈谈江苏文学的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江苏省作家协会在推动江苏文学“走出去”、打造“文学苏军”品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促进江苏作家的对外交流、扩大文学交流范围,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力度,持续推介优秀的江苏作家作品,与翻译机构合作,着力提高作品翻译质量等。
江苏文学国际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早期江苏文学的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影视改编。如今,外界对于中国和江苏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了解江苏文学的渠道也更加丰富。江苏代表性作家的主要作品目前都有多种译本在海外出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有数十位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版,其中不少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传播。国际主流出版机构和评论界对江苏文学的关注度和接纳度不断提升,部分江苏作家还获得过一些重要的国际性文学奖项,如苏童长篇小说《河岸》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毕飞宇《three 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等,这都是江苏文学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文学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巴金文学馆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