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周维先:王成章的非虚构文本

        2015年09月11日 10时55分 

          

          印象中,王成章送过我两本书:《抗日山》、《国家责任》。都是大书。真正意义上的大书。不光是捧在手里沉甸甸的,而且让我切切实实感受着历史的沉重。 

          按照当下时髦的说法,两本书都可以称作为非虚构文本。其实,非虚构文本,就是以写实为第一要义的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不过,前者听起来更“学术”一点,更玄乎一点。如此而已。 

          王成章,说话轻声细气,一开口就是礼貌用语,是个儒雅秀气的白面书生。他的诗,他的散文,看上去都说得上文如其人。偏偏这两本大书如两颗炸弹,让我猝不及防,不得不改变了对这个小白脸的看法。 

          《抗日山》给我的第一感觉:八面来风,大气磅礴,大有席卷之势。那些人,那些事,王成章辛辛苦苦寻寻觅觅十一年。都与抗日山有关,却往往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而且是战争。怎么写?怎么把一大堆的东鳞西爪,变成一部庞杂浩繁而又井然有序的文学作品? 

          《国家责任》写一个群体,而这一个群体的代表人物只有一个:张国良。但是,没有壮士断腕,没有兵临城下,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泣血悲歌。而线性历程长达三十年。这又该怎么写? 

          王成章看起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比如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为什么可以平远,可以高远,也可以深远?为什么再辽远阔大的空间,都可以尽收囊中,让人一目了然?那是因为中国画早就找到了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的视角:散点透视。王成章在灵感勃发之际,毫不犹豫拿起这个祖传利器。好!正是这个传家宝,成就了他的《抗日山》,令南北东西各不同的人和事,在散点透视的大格局中,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万千气象。 

          而《国家责任》则完全不同。他主人公的单一性,决定了只能用焦点透视,只能浓墨重彩,加上中国式的工笔淡彩。而且是全方位多侧面。必要时还需在中国和世界的大格局中进行360度全景航拍。只有如此这般,才能把人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立体地、多维度地、活灵活现地、有血有肉地凸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版图之上,成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这一个”。那便是来自生活的典型,来自时代的典型,来自中国梦的典型,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典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太史公司马迁的点赞。 

          王成章,这是不是已然成为你今后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谢谢你对连云港报告文学的贡献。那贡献,使你可以高屋建瓴,站在中国非虚构文本的制高点上,兴味盎然地展望大千世界,走上更广阔的创作天地。为此,我也要为你点赞!同时,我也将怀有更多更大的期许。 

          可以吗?成章! 

          2015 9 8苍梧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