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新书首发式暨媒体见面会在徐州艺术馆举行,这也是江苏书展首日的重要活动之一。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徐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雪春,徐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韩如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德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何平等参加了新书首发式。活动由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建主持。
范小青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她说:正是叶炜内心对文学的热爱,加上他丰富的生活积累,才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如此多的优秀作品。更为难得的是,叶炜既进行文学创作,还同时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还担任《雨花·中国作家研究》的常务副主编,每一件事情都做的这么好,足以证明他是多么的勤奋。叶炜对生活积累很丰富,在完成了第一部《富矿》之后,他在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富矿》之后,又继续完成了两部长篇着作《后土》《福地》,这证明叶炜的创作还有很多“富矿”。期望叶炜能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取得更大的成绩。
与会评论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叶炜的长篇小说创作的实力与成绩, “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是江苏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作为一位相对较为年轻的作家,无论是创作体量还是创作质量,叶炜的创作都是令人感佩的。作为徐州作家的重要代表,叶炜的写作是有雄心的写作,是一种大格局的写作,他的写作改变了江苏文学的地理版图,再次证明了徐州文学是江苏文学的不可忽略的一个重镇。
与会评论家指出,乡土中国三部曲”第一部《富矿》主要展现煤矿改变村庄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乡村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胶着和冲突。小说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是一部矿山的兴衰史和劳动者命运的浮沉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苏北煤矿的变迁史。小说成功地展现了城乡文明交错背景下的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焦虑,通过对隐藏在生活表层下的丑恶和浑浊的有力揭示,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小说还涉及大量苏北的乡村风貌和风俗习惯,书写充满诗情画意。围绕煤矿,作家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尤其是矿区女人的形象,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一个边缘角落的进取与困境。乡土中国三部曲”第二部《后土》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密实流水式”的叙写方式,从“传统与现代”、“裂变与转型”、“守旧与创新”三组对立统一的审美范畴出发,再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农村、农民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一批有信仰、有追求、敢爱敢恨、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农民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财富梦、公平梦、幸福梦而苦苦奋斗的艰辛历程。《福地》是“乡土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小说有意识地运用了超现实的写作,打通天地人鬼神的界限,让其成为共同的叙事主体。小说以麻庄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突出地表现出苏北鲁南是一块“福地”的创作理念。以此,作品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辛亥革命以后,现代中国的沦陷是城市和乡村的共同沦陷,但主要是乡村的沦陷,传统文化的沦陷。小说从民末清初写起,延伸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时间横跨近一个世纪。作品既反映了的苏北鲁南抗日根据地革命历史,又反映了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建设成就。小说充分突出了苏北鲁南地域文化特色,历史味道浓郁,民风民俗独特。
“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是青年作家叶炜历时15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新作。《富矿》主要写的是改革开放前后的煤矿以及农村,其着眼点是现代化煤矿对乡村生活的影响改变;《后土》关注的是改革开放直到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其着眼点是乡村的政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福地》则回到了民国和解放前后的农村,一直延伸到改革开放,其着眼点在于农民对乡村的坚守,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农民对革命的理解和贡献。“乡土中国三部曲”较为全面地书写了苏北百年乡村剧变,这也是乡土中国百年来的命运沧桑。“乡土中国三部曲”自出版以来均成绩不俗:《富矿》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创作扶持项目,出版后参评入围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土》作为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点创作项目参评入围了正在评选中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福地》在入选了江苏省委宣传部青年文化人才资助项目的同时,还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品。
青年作家叶炜作为我国首位创意写作方向的文学博士,1977年出生于山东枣庄,200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获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首届全国青春文学大赛长篇小说奖等多个奖项。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江苏师范大学作家工作坊主持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雨花·中国作家研究》常务副主编。(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