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也好,出书也罢,对于一位基层作者来说,都是一件吃力而未必讨好的事情。就在不久前,一位同样写诗的文友告诉我,也许他将从此放弃文学上的追求了。对于他的选择,我自然能够理解其中的酸楚和无奈,但终是觉得有些失落和惋惜。我只能对他说,在安顿好工作和生活之后,有时间写点东西总不是一件坏事情。
毋庸讳言,当下的文学的确是寂寞的,文学期刊的萎缩和实体书店的凋敝都是不争的事实。诗歌的处境也许更为尴尬,放眼周边,现在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细细地品读一首诗歌呢?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文学就此一蹶不振,更不会怀疑文学固有的价值和意义。我想,无论什么时候,人的精神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当物质生活丰富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就会越来越迫切。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首耐读的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柔软、舒展、阳光普照。
这些年来,晓舟兄在辛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之余,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诗歌创作道路,日积月累,竟也有了不少的积淀。尤其令我感叹的是,晓舟不仅自己在诗歌上勤于求索,还常常自掏腰包组织一些文学交流活动。由他策划组织的“诗歌在民间”海门采风创作活动,就把南通一批较为活跃的中青年诗人聚集在一起,可以说对活跃南通的诗歌创作氛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催化作用。
对晓舟的诗歌,我早就不陌生了。从晓舟的第一本诗集《风吹芦荻》面世,到近年来他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新作,晓舟的诗歌写作从未止步。说他没有止步,还不只是说他对诗歌的热情和坚持,事实上,晓舟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和超越更是令我刮目相看。现在,当他的这本《心事》诗稿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真是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我甚至有点怀疑,晓舟那么朴实憨厚的一个人,怎么能将诗歌写得如此空灵而意蕴绵远。
我叹吁却不卑亢
用干净和痛饮
打捞痛饮者杯底探月的李白
而从唐朝深巷走来的词语
在借酒瓶之口曼舞狂言
子夜钟声里
我又一次听到沥尽瓶中汉字的
阵阵滴嗒声
——《秋饮》
如果说诗人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场景在他们眼里却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和内涵。正如这首《秋饮》,秋夜里的饮酒,在一般人那里或许只有庸常的推杯换盏和人情世故,而在晓舟的笔下,却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瓦》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瓦片这寻常之物,在一般人眼里也就是一遮风避雨的粗陋之物,可它在诗人的笔下却呈现出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生活的旖旎风姿。
久远的历史层层叠叠
燕雀也在读
大隐隐于市
他先隐于暮色而后隐于市
陶与土的骨肉
勾兑了火的质地
霜雪引燃过灵魂的坚硬
风动他不动
地转他也转
缜密心思
覆盖了谁的鼾声和梦想
——《瓦》
读晓舟的诗歌,我常常不由在心里赞叹,赞叹他对诗歌语言的驾轻就熟,那些看似寻常的事物,经过他文字的淬炼打造,就顾盼有情,就摇曳生姿。我尤其惊异于他对一些日常片段的独特体验,聊聊数语,一下子击中你的心灵要害,或柔软,或粗粝,或沉稳冷峻,或恣肆飞扬,或温暖怡人,或逼仄恐慌。譬如读那首《被黑蒙住双眼在长夜挣扎》,其中关于时间的描述让我顿生急迫苍茫之感。
时间已被时针切割成零件
例如句号、省略号或感叹号
夕阳在急速下坠
朝露即刻风干
蜘蛛刚完成布局就老去
——《被黑蒙住双眼在长夜挣扎》
晓舟诗歌中闪亮的句子随处可见,他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领悟和抒发亦总会出其不意。我想,这或许就是诗歌或者说文学的魅力所在吧。
匆匆写上这些话,只能算是一个同乡文友对晓舟及其诗歌的一些粗略印象。在文学的道路上,晓舟一直不急不缓地攀援着,没有抱怨和不平,不带功利和野心,有的只是一颗纯粹的诗心。我希望晓舟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平和的写作心态,在喧闹纷繁的日子里,延续这种属于他的、诗意的生活方式。
向晓舟致敬,也向所有诗意的生活者致敬!